蟋蟀有互残的习惯,主要发生在若虫期,因争食而引起。到了性成熟发育阶段,雄虫因争夺雌虫也会发生雄性间的互残景象。因此,养蟋蟀不能在小领域内密渡过大,不适于群养。从野外调查中可见,在饲料充分条件下,每平方米可供养50只左右而直到成虫羽化。而人工饲养条件下,成活率仅为野外的40%—50%。
(一)装备
以作中药材为目标而人工养殖蟋蟀,可采取大笼饲养方法。密度不宜过大。通常笼为10米×5米×2米,可养3000—5000只,用金属或木材作支架,以铁纱网围罩即可。笼内可种植玉米,大豆、花生等天然饲料,这样,就能够由若虫养育到成虫。
(二)种虫采集
蟋蟀的若虫和成虫的跳跃能力均很强,且能钻缝、筑穴,并擅长隐藏。所以,采集蟋蟀主要利用成虫的趋旋旋光性和趋食的习惯,进行诱捕。通常是利用90瓦黑光灯或100瓦以上的碘化银灯,用支架悬挂,在下面挖一个深40厘米、直径30厘米的土坑,坑内放一个大广口瓶,瓶内装入少量炒熟的麦麸、豆饼作为诱饵,并可放入一些蔬菜和豆类的枝叶。晚上开放诱虫灯,可指点大批成虫绕灯飞舞,进而闻到香味而钻入瓶中。
利用能容纳雌雄成虫各100只左右的饲养笼,将从瓶中移来的虫放入笼内,恰当投放一些麦麸、豆饼渣蔬菜叶等以弥补天然种植饲料之不足。此后,成虫即交配并产卵于地下。越冬后,翌年气温上升到20℃以上时,即可见大批的孵出后的小若虫出土。这时,饲养笼内应弥补光照,使每天光照达到12小时、若虫发育即会加快;饲养温度在25℃时食欲最好。人工饲养应留意不要发霉变质,不要生螨虫,避免蚂进入食若虫,特别是蜕皮时若虫极易受到攻击。气候过于干旱时,早晚应向笼内喷水,使笼内地面维持湿度75%—80%;地面积水1小时之久可损害蟋蟀生命;雨后暴晒可影响蜕皮,可用枝叶遮盖。
采集加工
灯光诱捕到水盆内,此后将捕捉的蟋蟀用沸水烫死,晒干入药。或用米制:
将锅用武火加热,撒米于锅底,待冒烟时投入蟋蟀,轻翻动3—4遍后,取出,拾出蟋蟀。每3克净蟋蟀,用米16克。
将蟋蟀去净杂质与糯米同置锅中,用文火炒至糯米变黄色取出,去净米,放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