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白秆病在小麦各生育期均可发生,主要损害叶片和茎秆,有两种症状类型。一是局部雀斑型。病初叶片上涌现圆形或椭圆形草黄色病斑,四周褐色,后期叶鞘上涌现方形角斑,中间灰白色,四周褐色,茎秆上也会涌现褐色条斑。二是系统性条斑型。病初叶片基部涌现与叶脉平行的水渍状条斑,暗褐色,以后向叶尖扩展,并变成草黄色,病斑边缘色深,呈黄褐色或褐色,条斑愈合后叶片干涸;叶鞘上的条斑与叶片上的类似,通常从茎节扩展至叶片基部,轻时涌现1—2条灰褐色或黄褐色条斑,严重时叶鞘枯黄;茎秆上的条斑多涌现在穗颈节处,少数涌现在穗颈节以下1—2节,症状与叶鞘上的类似。上述季林寄来的病株,症状与局部雀斑型白秆病极为类似。
小麦白秆病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种子、病残体上越冬和越夏。病残体翻入土中后,上面携带的病菌只能存活2个月。病菌生长温度为0—20℃,最适为15℃,25℃时生长受抑。小麦发病后病部产生大批分生孢子,并释放,此后侵入其余植株,使病害扩展蔓延。该病风行程度与种子带菌率高低、小麦品种抗病性、开花至灌浆期温湿度高低及田间小气象有关。该病多在四川北部、青海、甘肃及等高寒麦区发生,背阴麦田、温度偏低、湿度偏大时发病重。青藏高原7—8月多雨、气温偏低,该病易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