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意答案
禽流感是由A型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以禽类为主要侵害对象的人畜共患传染病。由于受禽流感病毒毒株的毒力、个体敏感性、并发症及饲养管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禽流感的症状、病变、发病率和死亡率有很大差异。根据禽流感病毒的致病性和毒力的不同,将禽流感分为高致病性禽流感、低致病性禽流感和无致病性禽流感三种。低致病性禽流感又叫致病性禽流感或非高致病性禽流感或温和型禽流感,它是指某些致病性低的禽流感病毒毒株感染家禽引起的低发病率、低死亡率和低临床症状的疾病。鸭特别是蛋鸭,比其他家禽更容易发生低致病性禽流感。
鸭低致病性禽流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主要多发于冬春气候变化大的季节。饲养管理不当、密度过大、通风不良、有害气体过多等因素,是低致病性禽流感发生的诱因,也极易造成细菌和病毒的混合感染。
一、临床症状
最初鸭群采食、饮水、粪便及精神状态等大都没有明显变化,也无死亡现象。中后期部分病鸭体温升高、精神沉郁、羽毛蓬松、离群呆立、轻度咳嗽、打喷嚏、呼吸困难、排黄绿色或暗红色稀便。病程稍长的鸭出现神经症状,头颈向后仰、运动失调、抽搐、瘫痪等,严重者衰竭死亡。产蛋鸭感染后产蛋量迅速下降,蛋壳质量变差,出现软壳蛋、沙壳蛋、畸形蛋、无壳蛋、退色蛋等。种鸭还表现种蛋受精率下降,孵化效果差,出生雏弱雏多。
二、病理变化
气管充血、出血严重。支气管内有黄白色的干酪样渗出物。肝脏轻微肿大,有纤维素性渗出。心包液混浊。气囊混浊有干酪样附着物。胰脏肿大、出血。胃肠道粘膜充血、出血。输卵管粘膜充血、水肿,有浆液性或干酪样渗出。卵泡充血、出血。乳脂腺有干酪样坏死。
三、防治
本病是我国二类动物疫病,鸭场发现病鸭或可疑病鸭,要尽快上报疫情。一旦确诊,要服从当地兽医主管部门采取隔离、扑杀、销毁、消毒、无害化处理、紧急免疫接种、限制易感染动物的出入等措施。本病发生后,在疫情上报、隔离和封锁的同时,采取在密切监视、隔离和检测下保留鸭群,是目前我国的普遍做法。在疫病流行的过程中,应立即实行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尽量减少传播和扩散的可能性,对进入鸭场的人员和设备必须实行严格的消毒隔离措施。对于可以治疗或预防的鸭群,应用抗血清或卵黄抗体配合抗病毒药物及抗生素,可以控制病情的发展,治疗或控制继发感染,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减少经济损失。
有条件的鸭场,尽量实行自繁自养,实行全进全出的生产制度,这是控制本病流行的很好办法。引进种蛋或种鸭要经过严格的检疫程序,禁止从有本病的养殖场引进种蛋或种鸭,防止禽流感病毒进入场内。
饲养上要建立科学的饲养管理体系,包括科学的饲养管理方式,根据禽的品种和日龄,选择合适的饲喂方式,给予适宜的全价饲料,确保鸭群个体均匀、营养均衡、机体抵抗力强,生产性能良好。管理上尽量减少对鸭群的刺激,注意鸭舍的通风换气和饲养密度,强化隔离和消毒。在疾病的流行季节,做到每天带鸭喷雾消毒,粪便及时清理,水槽、料槽定时用消毒液刷洗。
加强对禽流感的抗体检测,根据检测的结果制定本场的免疫程序,对抗体水平较低的鸭群进行紧急补免。低致病性禽流感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作用,是预防本病的主要措施,由于本病血清亚型较多,不同亚型之间又不能产生交叉免疫,在对鸭群进行免疫预防接种上,要根据本病在当地流行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血清亚型疫苗。对血清型较多的病原,最好在清楚主要血清型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疫苗。常规的免疫程序是:免疫种鸭群后代的雏鸭,可在10~15日龄进行首免,4周后进行第二次免疫。种鸭和蛋鸭在产蛋前15~30天再进行一次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