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问题库 > 农用物资 > 农药 > 问题页

怎样防治落叶松苗木病虫害?

提问者:xdny86浏览次数:163次2014/5/12 15:13:53
怎样防治落叶松苗木病虫害?

满意答案

    落叶松属于松科落叶松属,性喜光,耐寒,适应性强。寿命长,生长快,木材经济价值高,是人工营建速生丰收用材林的一种好树种。黑龙江省落叶松主要树种有兴安落叶松、长白落叶松和日本落叶松,广泛散布在大兴安岭、小兴安岭、东部山区等地。随着林业重点生态工程的全面启动,近年来落叶松育苗在黑龙江省广泛开展,已经成为黑龙江省造林绿化主要苗木之一。

  落叶松幼苗阶段病虫害的发生、蔓延是与当地的气候、温度、湿度、泥土条件等有亲密关系,常见的病害有立枯病(猝倒型、根腐型)。虫害有蛴螬(金龟子幼虫)、蝼蛄。防治落叶松幼苗病虫损害,必须贯彻“预防为主,主动消灭”的方针,做好预防工作。预防工作包括谨慎选择育苗圃地,加强管理,适时早播,做好整地、浇水、除草、环境卫生等工作,以及药剂预防办法。

  一、落叶松幼苗病害

  落叶松幼苗病害,主要是立枯病,这是在幼苗出土后发生的一种常见病害,通常在五、六月发生,延续时间较长。其病状分为猝倒型和根腐型两种。猝倒型特点是:落叶松幼苗地表根茎部呈轮状糜烂,幼苗倒伏枯败。根腐型特点是:苗根糜烂、茎叶枯黄。有的种子幼芽在泥土里就受害糜烂,在被害苗周围泥土呈轮状菌丝体。对于这种病害,具体防治办法有:

  1。种子消毒法。在种子催芽解决埋藏前用赛力散拌种,每50千克种子加025千克赛力散,搅拌均匀后,用麻袋盖严,放一夜后,再进行催芽解决。也能够用硫酸铜水浸种,施用比例为50千克种子配以05千克硫酸铜。

  2。泥土消毒法。在落叶松苗床覆沙前,把五氯硝基苯搅拌到沙子中,此后均匀撒于苗床上即可。施用量为每公顷1875千克—225千克。

  3。喷药防治法。波尔多液是防治落叶松幼苗病害效果较好的常用药,不论发病与否,均应施用。幼苗出土除草后立刻喷洒,此后每隔710天再喷洒1次,要延续喷洒45次。药液浓度通常是1%—2%,浓度先低—些,以后随着喷洒次数的增加浓度能够再高一些。波尔多液要即配即用,不可寄存时间过长,雨天或苗木茎叶有水时不宜施用,免得下降药效。

  此外,五赛合剂(五氯硝基苯与赛力散以31的比例,再加200倍的水配制)、五代合剂(五氯硝基苯与代森锌以31的比例,加200倍的水配制)、代森特(配成1000倍溶液)以及05的明矾液等等,对防治落叶松立枯病效果较好。

  二、落叶松幼苗虫害

  落叶松幼苗虫害主要有两种,一是蛴螬(即金龟子幼虫),多存在于渗水性强、通气性好的砂壤土中,在泥土干旱时则埋伏在地中,当泥土过湿时则爬到地表。蛴螬在早上或黄昏啃食落叶松幼苗苗根,致使苗木枯死。它的损害时期主要是在每4年的69月间,以89月为最重。二是蝼蛄,喜栖息在湿润地。它常在落叶松苗床地里穿通小洞,将泥土掘起,致使落叶松幼苗苗根被拔起而导致幼苗枯死。对于这两种虫害,具体防治办法是:

  1。防治蛴螬损害。对于蛴螬损害的防治常用有两种方法。一是在落叶松苗床翻地前用6%的六六六粉溶液(或六六六粉面剂)混拌沙子或土中均匀施于苗床上,在翻地时将其翻入地内。每公顷用药量为75千克—15千克,切勿过量,而且不宜连年施用,以防产生药害。二是当落叶松幼苗发生虫害时,可在每天上午9时左右,精密检查苗床,若发现苗梢被拽入地表或苗尖曲折景象,则要在被害苗木周围用铁丝翻找捕捉,或在苗木空隙中搂起一条小土沟,用05%的乐果溶液,顺沟浇注,此后要及时在小沟中浇水,使药液扩展浸透领域,达到毒杀害虫的效果。用01%—02%的敌敌畏、敌百虫溶液喷洒苗木床面,毒杀蛴螬的效果较好。

  2。防治蝼蛄损害。对于蝼蛄损害的防治常用有两种方法。一是在黄昏时,将毒饵放在蝼蛄掘起的通道或洞口处,蝼蛄吃毒饵后不能回入洞中,可于次日早。晨捕捉烧掉。毒饵可用敌百虫、敌敌畏配制。二是在落叶松育苗地的小道上挖数十个小坑,坑的四边垂真平滑,下铺马粪、上盖青草,招引蝼蛄入内,于翌晨捕杀。施用敌百虫、敌敌畏毒杀效果良好。

0xdnyw862014/5/12 15:22:05
我来帮他解答

其他回答

暂无其他回答

问问之星

积分:46090

xdnyw86

精通领域:无
问问求助数:622
解答问题数:1993

达人榜

  1. 积分:460901xdnyw86
  2. 积分:325302xdny86
  3. 积分:7910312345
  4. 积分:72004wangyou
  5. 积分:7505zwq123
  6. 积分:6406tutur
  7. 积分:4407kaixin
  8. 积分:3708moyu86886
  9. 积分:3609mywangz
  10. 积分:3501022222

电脑版手机版

中国农业供应链网 & 农业问问 版权所有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