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农谚,粪大水勤,不用问人,这话估计植根于不少农民的心理。历史上,每当人口超过土地的承载力时,土地都会处在一种缺氮的状态。事实上,直到60年代,中国大部分农田都还是氮素亏缺的。长期的缺氮也带来了诸如“肥水不流外人田”之类的俏皮话。这 其实是很实际的事情。合成氨技术出现之前,土地中新的氮素只可能来自于闪电和豆科植物。小农经济之下,自己的土地长出的作物供自己使用或饲养禽畜,人和禽畜的粪尿又以肥的形式回到土地中,一个氮循环的过程就完成了。所以你今天一肚子肥水洒在外边,可能 就意味着来年地里少打几斤粮食。
举这个例子是想说,中国传统农业,是一种缺氮的农业。对肥水是如此斤斤计较的人们,如果有了廉价易得的氮肥,必然会有一个结果就是氮素过量。
中国大部分省份如今都是一个氮盈余的状态,其中以山东、江苏和广东珠三角最甚。中国使用量最大的氮肥是尿素和碳铵,它们会转化为硝态氮素供作物吸收,而当这部分氮素超过作物的吸收量时,问题就来了。
学过高中化学都会知道一个电荷守恒,比如碳铵的NH4+变成硝态NO3-,就多出了两个正电荷,这个正电荷就会以氢离子H3O+的形式留在土壤里,那么就造成了土壤的酸化。酸化的土壤失去团粒结构,最终就会板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