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通气性是泛指土壤空气与大气进行交换以及土体内部允许气体扩散和通气的能力。如果土壤没有通气性,土壤空气中的氧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被消耗掉。经过测定,在20~30℃的温度下,表土层0~30厘米的土壤每平方米每小时的耗氧量,可能高达0.5~1.7升。按土壤的平均空气容量为33.3%,其中氧的含量为20%,如果土壤毫不通气,则会在12~40小时内被生物活动消耗掉土壤中的全部氧气。所以,维持土壤的适当的通气性,调节土壤空气的组成,是保持土壤肥力的必要条件。
土壤空气组成的调节主要靠与大气的交换,即大气中的氧气分子向土壤空气中扩散,而土壤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的分子则向大气中扩散。这种扩散作用是通过土壤的大孔隙(即非毛管孔隙)进行的。因此,土壤的通气性取决于土壤的大孔隙含量,即非毛管孔隙度。根据实验,当土壤非毛管孔隙超过10%时,土壤的通气性就有保证,即在土壤田间持水量的范围内,增加土壤水分并不降低土壤通气性。
土壤的非毛管孔隙与土壤质地和土壤结构有密切关系。一般地说,砂质土、壤质土的土粒大,土粒间孔隙大,非毛管孔隙多,通气性能好,而粘重土的通气性能较差。有团粒和粒状结构的土壤,由于非毛管孔隙多,可以保证土壤的良好通气性,而无结构的土壤或团粒很少的土壤,在土壤中水分稍多时,就会使土壤通气性显著降低。所以,恢复和创造土壤的粒状结构,是调节土壤水分与空气状况的重要措施。
有机质疏松多孔,在土壤中能形成团粒和粒状结构,从而增加土壤的总孔隙和非毛管孔隙的数量。因此,增加土壤中有机质的数量是改善土壤通气性的有效办法。农业技术措施,如耕地、铲膛可以疏松土壤,增加土壤的通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