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问题库 > 其他分类 > 土壤保健 > 问题页

可以人工制造土壤吗?

提问者:12345浏览次数:360次2017/9/16 9:42:42
可以人工制造土壤吗?

满意答案

人工土是指人类对自然土壤进行合理的改良,使其获得新特性的土壤。人工土能够克服原有土壤的不良性状,增加了土壤的保水、保肥适种性。我国已经开发出了水稻土、玉米土、大豆土等,目前在我国人工土占全国土地面积的6.6%。成土过程

人工土的形成过程主要是熟化过程,熟化过程又有水耕熟化和旱耕熟化之分。

水耕熟化过程

水稻土的形成就是经历着水耕熟化过程。土壤种稻以后进行季节性灌溉,改变了土壤的水热状况,表现出土壤氧化还原交替过程和相应的物质转移,又由于施用一些肥料的原因,导致土壤的复盐基作用。因此,水稻土的形成,产生以下许多变化:

有机质的变化

与原有土壤(不包括沼泽土)相比,水稻土的有机质含量增加,表层尤为明显,形成松软的耕作熟化层。如红壤发育的水稻土,弱度熟化阶段的耕作层有机质含量由母质的5克每千克土左右增至1.5克每千克土左右,至高度熟化阶段可达30克每千克土左右。水稻土耕作层有机质的累积量约为同地区旱作土的1.3-1.6倍,但水稻土的腐殖质组成,胡敏酸/富里酸之比,芳构化程度和分子量都减低,也就是说,水耕熟化使土壤有机质增加,而组成变得更简单了。

盐基淋溶和复盐基作用

植稻以后,土壤中交换性盐基将重新分布。在饱和的土壤中盐基淋溶,而在非饱和的土壤中发生复盐基作用。一般红壤中盐基饱和度只有20%左右,种稻以后可达50%以上,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达到饱和。盐基主要由钙组成。复盐基过程从耕层开始,而后逐渐向下扩展。

铁锰的淋溶和淀积

在淹水条件下,游离的氧化铁、锰被还原为低价铁、锰化合物,这些低价铁、锰化合物淋溶下移,使耕作层的铁锰含量不断减少,并氧化淀积于土壤下层。于是耕作层土色逐渐脱离母质的影响,而向灰色方向发展,严重者变为浅灰甚至灰白色。而氧化淀积于下层的铁锰化合物,出现黄棕、红棕色锈斑锈纹或暗棕、黑棕色铁锰斑块和结核。

机械淋溶作用

水稻土中的粘粒、细粉砂粒等物质在水的重力作用下,一方面沿着土壤孔隙作垂直的运动,从而造成水稻土粘粒的下移,心土层比较粘重,特别是形成一层比旱作土更加明显的犁底层。另一方面这些物质又会作表面或侧面的移动,使一些水稻土会出现淀浆板结的层次。

旱耕熟化过程

1.旱耕熟化没有水耕熟化那样明显的氧化还原交替作用和较强的淋溶作用和有机质积累,与水耕熟化过程一样,旱耕土壤的表层也出现有机质含量增加,形成疏松的耕作熟化层,而旱耕层一般有大量蚯蚓穴、蚯蚓粪和磷的富集。其下也可能出现犁底层,但犁底层不及水稻土那样明显。

2.由于施入大量土粪和富含有机质土壤或堆积其他矿质土壤的结果形成厚度可达50厘米的堆垫表层。其中还可能出现人为侵入体如煤渣、木炭、砖瓦等,这些侵入体反映了历史上人类活动的遗迹。

3.长期的农业灌溉,灌溉水中所含悬浮颗粒在土壤中逐渐淤积,并经耕作混合而成灌淤层。据统计,新疆克里亚河中等含沙量年份(2.5kg/m)计算,每年在作物生长季节随灌溉水带入耕地的泥沙,平均每公顷达5000公斤以上,可淤地面0.2厘米,淤积层的深度一般在50厘米以上,厚者可达2-3米。灌淤层的颜色较为均一,呈浅灰色,颗粒组成和结构状况相当一致,并常有煤渣、木炭、砖瓦等人为侵入体。

4.由于灌溉淋溶作用,土壤腐殖质和细小颗粒产生淋溶下移过程,从而产生耕作淀积层。这层的孔壁和结构体表面淀积有较暗色的腐殖质-粘粒胶膜或腐殖质-粉砂-粘粒胶膜,其亮度和彩度均低于周围土壤基质。在酸性土壤中这层的pH值和盐基饱和度高于未受耕作影响的下垫土层。

上述旱耕熟化过程不是在所有的旱耕人工土中都发生,灌淤土和绿洲土因灌溉水使细颗粒不断沉积,形成灌淤表层。土则不断施用大量的土粪,而形成深厚的熟化层,这与其下的原来土壤分界明显,但又紧密相接,形似楼房,故称土。土除熟化过程外,还有明显的粘化和石灰的淋溶淀积过程。灌淤土、绿洲土和?土在熟化过程中形成的熟化层里常见炭片、瓷器、砖块等文化遗物,而且土中动物(主要是蚯蚓)活动频繁,还会出现多量蚯蚓穴和蚯蚓粪。


0wangyou2017/11/10 17:21:40
我来帮他解答

其他回答

暂无其他回答

问问之星

积分:46090

xdnyw86

精通领域:无
问问求助数:622
解答问题数:1993

达人榜

  1. 积分:460901xdnyw86
  2. 积分:325302xdny86
  3. 积分:7910312345
  4. 积分:72004wangyou
  5. 积分:7505zwq123
  6. 积分:6406tutur
  7. 积分:4407kaixin
  8. 积分:3708moyu86886
  9. 积分:3609mywangz
  10. 积分:3501022222

电脑版手机版

中国农业供应链网 & 农业问问 版权所有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