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蓝莓栽培现状蓝莓的种植栽培始于美国,目前位于北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无论从栽培面积、产量、技术研发、产业化水平等方面均居世界前列。欧洲等国引种栽培时间较晚,但发展迅速,如波兰、荷兰都是在20世纪末开始引种进行栽培,且2006年波兰产量已达1、7万t。另外欧洲等国的优势在于其丰富的野生蓝莓资源,为其发展蓝莓加工品奠定了基础。亚洲地区以日本为代表开始进行蓝莓生产栽培。
我国栽培蓝莓起步较晚,吉林农业大学于1983年率先在我国开展了蓝莓引种栽培工作,先后引入抗寒、丰产的蓝莓优良品种70余个。并相继开展了组建栽培基地、生产技术推广、产业化生产栽培等工作。截至2006年,国内种植蓝莓总面积已达1 100 hm ,产区主要分布在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等地,总产量达350 t,但与世界其他蓝莓生产国还有相当的差距。2004年中国蓝莓产量只有100 t,占世界总产量的0.05%,全部用于鲜果销售。2006年增长速度较快,栽培面积由2004年的300 hm 增加到1 100hm ,增长了2.67倍,鲜果产量增长了2倍,但也仅占世界总产量的0.14%。
蓝莓产品供给不均衡主要表现在,一是产地分布不均衡,从世界范围看,北美洲、南美洲、欧洲的波兰等国家是蓝莓供给的主要地区,其中北美地区的蓝莓供给季节性较强,在盛果期有接近50% 的产品用于出口,2007年美国和加拿大总出口量达3.1万t,占世界总出口量的60.80%。而南美的智利鲜果大多出口,2007年出口量达1.2万t,首次超过波兰成为世界蓝莓出口第3大国。日本是亚洲蓝莓最大进口国,其产品主要来源于美国,但由于美国内需拉动,其进口量有所下降。中国的蓝莓产品由于产量有限,因此主要用于出口。二是产品种类供给比例不均衡。目前国际市场鲜果直接参与销售的比例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过高,我国加工品以及鲜果销售比例为1:6,更加不合理。按照产业的长远发展看,应该增加蓝莓初加工以及深加工产品,延长产业链条,提升其产品附加值。